王国刚:调控新增贷款规模是最有效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本文对2001-2010年的10年间中国货泉政策的操作东西举行了体系阐发探究,认为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和刊行人行债券在总体上并没有收缩效应,提高存贷款利率有着信贷扩大效应。与这些政策手腕比拟,调控新增贷款范围的有用性水平仍是最高的。1、调解法定存款筹备金率的机理
21世纪的前10年,虽然货泉政策取向屡次调解,但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却显现了快速上行的趋向。与其他货泉政策东西比拟,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具备因法定而强迫性的特色。央行在应用这一东西时,金融机构不克不及与央行举行任何的代价或数目“会商”,只能遵照照办。央行调解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对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从而派生货泉的缔造)有着直接影响,与此响应,它对金融机构的谋划勾当也有直接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说,一旦央行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就直接管紧了金融机构的银根;反之则放松了金融机构的银根。
但仅从货泉乘数计较公式来果断法定存款筹备金率的调控效应,有着理论缺点。它舍去了金融机构谋划进程中的各类备付金、采办证券和对贷款客户的偿债能力审查等,因此与实践状态有着较着差距。除此以外,另有一个首要的缺点在于,它未能指出央行经由过程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所收取的资金是若何利用的,造成这些资金彷佛一旦收到央行账户就“蒸发”掉了的假象。
从2001-2010年的10年间每一年年末依照人行划定的法定存款筹备金率,金融机构理当缴纳的法定存款筹备金数额可以看出,法定存款筹备金数额的巨细,既遭到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凹凸的直接影响,也遭到金融机构吸取的各种存款余额巨细的直接影响。以2010年12月尾法定存款筹备金12.6万亿元为例,在货泉乘数为4的前提下,它收紧的资金量到达63万亿元以上,而同期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唯一47.9万亿元,远不足以抵补法定存款筹备金率提高所引致的银根收紧效应。若是这类情景真的产生了,那末,不必要其他货泉政策东西的参与(如管束新增贷款范围等),2003年今后的经济运行早就堕入了通货收缩和紧张阑珊的地步。但究竟上,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并无产生通缩的困扰、仍然走出了高速增加的态势。首要的其实不在于这一耐人寻味的抵牾征象存在,而在于若何公道地诠释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延续提高进程中的资金运行走势。
在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的前提下,若是人行果然“冻结”了对应数目的资金,那末,在人行的资产欠债表的“资产方”就必定有这笔资金的存在。但在人行积年各项资产中,不但找不到这笔资金,乃至连“人民币资产”的科目都没有 。如斯巨额的法定存款筹备金不成能在运行中“蒸发”,独一的诠眼袋,释只能是,人行在获得这些资金后又将它利用出去了。那末,人行是若何利用这些资金的呢?
在“资产方”,人行的最大资产为“外汇”,2010年末已高达20.68万亿元(占人行“总资产”的比重79.75%)。如斯巨额的外汇资产增长必要以人民币资金予以对冲,但在“欠债方”,“货泉刊行”科面前目今2010年的数目仅为4.87万亿元,与“外汇”科面前目今的20.68万亿元相差甚大。要举行外汇资产的对冲,就必需有充足的资金来历。既然“货泉刊行”不足,就只能借助其他渠道。从“欠债方”看,2001-2010年的10年间,增加最快确当属“金融性公司存款”,它在2010年末到达13.67万亿元,占总欠债的比重到达52.71%。“金融性公司存款”的余额重要由金融机构缴纳的法定存款筹备金组成,由此可知,人行屡屡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的重要用处在于对冲外汇占款。根基的操作进程是:人行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金融机构按划定向人行缴纳法定存款筹备金→人行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长→人行利用这些资金向金融机构采办外汇资产(从而“外汇”增长)→金融机构依照法定存款筹备金率请求缴纳给人行的人民币资金又回流到金融机构 。在这个轮回中,就金融机构总体而言,以缴纳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名义交给人行的人民币资金又经由过程人行采办外汇资产回到了原点,是以,人民币资金并无削减。法定存款筹备金与外汇占款的这类对冲机制决议在了2003年今后,虽然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屡屡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资金并无产生紧张收缩;同时它也决议了在2011年今后,只要还需对冲外汇占款,法定存款筹备金率仍然有着继续上调可能和上调空间。
经由过程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在对金融机构的总体瓜葛上固然没有收缩效应,但它有用防备了经由过程巨额“货泉刊行”对冲外汇占款可能引致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保护了中国金融运行秩序的不乱,支撑了国民经济稳步延续成长,是以是踊跃有用的。
但也应注重到,因为外汇资产在各家金融机构中的散布是不服衡的,是以,在操纵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进程中,对那些吸取外汇存款(从而外汇资产)较少的金融机构来讲,以法定存款筹备金名义缴纳给人行的人民币资金其实不会因人行采办外汇资产而流回,以是仍然有着较着的资金收缩效应。缺少外汇存款(从而外汇资产)的主如果中小金融机构,在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屡屡提高的进程中,他们的可贷资金日趋收缩。固然也可经由过程银行间拆借等路径在必定水平上减缓资金严重状态,但利率本钱将大幅上升,由此引致两方面情景产生:一是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的放款力度较着低落。这是致使2006年今后小微企业疾呼贷款难的一个首要成因;結婚禮車, 二是向小微企业放款的利率程度较着上升,乃至跨越一部门小微企业的经受能力。这是致使2006年今后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另外一个首要成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并不是彻底没有资金收缩的效应,也并不是对经济运行走势毫无影响。这类情景也诠释了持久困扰人们的一个实践反差征象——“宏观层面上资金相对于多余、微观层面上感触资金至关紧缺”的成因。
2、刊行人行债券以调度对冲头寸的机理
若是说在2005年之前“货泉刊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大于“外汇”的话,那末,在2006年以后前两者之和就小于后者了,这象征着即使屡屡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人行所得资金仍然不足以对冲外汇占款,存在必定水平的余额缺口。由此,对冲外汇占款的人民币资金不足部门是若何解决的?“刊行债券”成为人行经由过程市场调理资金余缺的一个重要机制。但是,这一机制与法定存款筹备金率东西相雷同,一样存在对冲外汇的资金回流效应。
“刊行债券”与调解法定存款筹备金率成为人行对冲外汇占款的首要机制。一个凸起的实例是,2008年9-12月份,人行持续3次将法定存款筹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按此操作人行应向金融机构回吐人民币资金。在人行账上缺少人民币资金的前提下,其流程大致是:人行在海外卖出外汇资产得到外汇→再将外汇卖给海内金融机构从而得到人民币资金→人行低落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将人民币资金回吐给海内金融机构。但现实操作其实不如斯,实践进程中的根基流程是:人行经由过程加大“刊行债券”得到人民币资金→低落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将人民币资金回吐给金融机构。2008年8-11月份,人行的“外汇”资产从13.95万亿元增长到14.7万亿元,由此可以断定,在9月份今后的低落法定存款筹备金率进程中,人行没有卖出外汇资产;另外一方面,在“欠债方”,“金融性公司存款”在8月份到达8.39万亿元,但9月份和10月份别离削减到8.25万亿元和8.17万亿元。是以,在低落法定存款筹备金率进程中,人行简直向金融机构回吐了人民币资金。那末,这些资金是怎样轮回的呢?从“刊行债券”一栏中可见,8月份的数值为4.23万亿元,9月份和10月份的数值别离增长到4.59万亿元和4.74万亿元,新增长额均大于同期“金融性公司存款”削减的数额,是以,人行是用“刊行债券”所得资金回吐给金融机构的。
“刊行债券”和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同属人行债务性资金来历,但在详细操作中,它们对人行和金融机构的有着分歧的意义。从人行角度看,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是一项强迫性机制,它构成的债务在刻日方面并没有限定前提、在利率方面比力低(2008年末以前为1.89%,2008年末以后为1.62%,均较着低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以是一种“深锁定”的债务。与此分歧,“刊行债券”更具备市场化的操作涵义,其在范围、利率、刻日等方面都遭到买卖敌手方——金融机构的采办意愿限定,且必要延续地举行“卖新债还宿债”的操作,是以是一种“浅锁定”的债务。在人行债券范围延续扩展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每个月认购的意愿难以延续,引致2007年今后人行债券刊行流标的征象时有产生,对这人行选择了应用行政机制订向刊行的方法,但即使如斯,要延续扩展债券范围,也另有很多坚苦。是以,从人行角度动身,更愿意选择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的方法来筹集债务资金对冲外汇占款。从金融机构角度看,若是仅在采办人行债券和缴纳法定存款筹备金之间做出选择,它们甘愿选择采办人行债券。一方面人行债券的利率凡是要比法定存款筹备金高过1个百分点以上,收益率较好;另外一方面,即使不说在采办中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仅仅人行债券是可买卖的证券,就有益于谋划资金的头寸调剂。
3、调解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机理
2004年10月28日,人行出台了《关于调解人民币基准利率的通知》(简称“通知”),迈出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步调。但2006年4月今后,人行屡屡应用行政机制调解存贷款基准利率,使得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产生了新的变革。
2001-2010的10年间,人行前后17次调解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从人行颁布的相干信息看,调解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理论根据重要有二:一是利率的凹凸直接调理着银根的紧松,即货泉经济学中说的“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低落利率放松银根”。二是应尽力实现存款的正利率,即货泉经济学认为负利率有着一系列负面效应。可是,这些所谓的理论根据,存在着诸多貌同实异的地方。
先畴前一个理论按照看,虽然几百年来,几近所有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都熟知“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低落利率放松银根”这必定理,但几近没有人阐发过“谁提高了谁的利率、收紧了谁对谁的银根”这一关头问题?从发财国度的实践看,这必定理的内在理当是:央行提高央行的利率,收紧了央行对贸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银根。比方,美联储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就提高了贸易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联邦基金告贷的本钱,从而收紧了联邦基金对这些金融机构放款的数目。反之,央行低落了央行利率,也就放松了央行对贸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银根。但在中国,人行常常调解的不是央行利率,而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这有着当局给企业订价的特色)。因为内涵机理分歧,其效应就很难用“提高利率收紧银根”的定理予以诠释。
起首,央行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未必有收缩银根效应。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究:其一,在2004年10月今后,跟着“通知”落实,金融机构已有在基准利率之上决议贷款利率的自立权,在此前提下,人行再依照每次0.27个百分点(2010年今后改成每次0.25个百分点)亦步亦趋地应用行政机制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是不是与“通知”精力相逆而行?其二,在贷款市场中金融机构尚处于上风职位地方的前提下,对中国的绝大大都企业来讲,在申请贷款进程中,是贷款的可得性更首要仍是贷款利率凹凸更首要?
2004-2010年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浮动区间占比环境显示,“下浮”和“基准”的占比有着提高的走势(从2004年第四时度的47.79%上升到2009年12月的64.45%),与此对应,“上浮”占比有着低落的趋向。2004年今后,银行系统内资金相对于多余情景渐渐加强(以致于有了“活动性多余”的说法),各家金融机构在贷款市场中的竞争加剧,贷款利率有着下行的压力。在此布景下,人行在2006-2007年间应用行政机制陆续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机制导向的请求其实不一致。
贷款利钱是金融机构从工商企业等告贷者谋划运作利润平分取的一部门收益。对工商企业来讲,凡是只有在谋划利润减去利钱付出后仍然有较大残剩的前提下,才可能大量借入贷款资金;对金融机构来讲,只有在工商企业具备较强的还本付息能力的前提下,才愿意向他们大量放款。这象征着,贷款利率的任何幅度提高均可能较着按捺贷款需求的假设是不可立的。一个根基的究竟是,贷款利钱只是企业谋划总本钱组成中一个不太大的部门,贷款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对企业谋划总本钱上升的影响幅度远低于1个百分点。若是一家企业连谋划总本钱上升1个百分点都难以经受,又若何防备出产进程华夏质料或零部件的代价上涨(比方,多年来中国的PPI上涨率均在5%以上)、员工工薪提高、办理进程中的本钱增长、市场营销进程中用度增长(如告白费付出增长)和其他方面的开支增长等危害,同时,金融机构又若何勇于给这种企业发放贷款?
以上各种阐明一个内涵机理,在必定限度内,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其实不具备较着的按捺贷款需求从而收缩贷款增加的效应。
其次,提高存款利率具备迫使金融机构增长贷款的效应。人行在提高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大多也提高了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在货泉经济学中,提高存款利率的直接效应是刺激存款增长,由此,对金融机构来讲,在吸取的存款数目增长且本钱提高的前提下,可以或许做出甚么选择?若是金融市场中有着大量利率(或收益率)高于存款基准利率的债券等金融产物,或许他们另有选择余地,但若真有这种金融产物存在,在存款基准利率未提高时,金融机构早就足额采办了;另外一方面,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凡是引致买卖中的金融产物代价在颠簸中收益率低落;再一方面,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可供对冲存款基准利率提高的产物和机制至关稀缺。这些前提决议了,金融机构应答存款基准利率提高的办法根基上只剩一个——加大发放贷款的力度。将这一选择与贷款基准利率提高效应相毗连可以看到: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缺少收缩银根的效应,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有着迫使金融机构增长贷款数目的效应,以是,提高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成果是放松银根。
最后,固然每次提高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数值根基一致,它们之间的利差没有大的变革,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活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却有着扩展走势。2002年2月,1年期贷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为3.33个百分点,到2007年12月两者为6.66个百分点,扩展了1倍。净利差越大象征着金融机构经受贷款危害的能力越强,则可放贷范围越大;反之,则可放贷范围越小。
另外一方面,若是活期存款占金融机构欠债布局的比重较低,那末,1年期贷款与活期存款之间利差扩展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举动影响不大。但在企业存款和住民储备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到达50%摆布,由此1年期贷款与活期存款之间利差的扩展就将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范围扩展阐扬首要影响。
2006年4月,在贷款增加率上行的布景下,人行起头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但贷款增加率并无是以而下行,反而从3月份的11.29%上行到12月份的15.72%;2007年3月份起头,人行持续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增加率却从2月份的16.99%上行到10月份的17.69%;2007年11-12月,人行起头履行对新增贷款范围的行政管控办法,由此引致贷款增加率下行。履行新增贷款范围的行政管控办法,象征着应用存贷款基准利率来调控贷款范围(从而调控货泉数目)的预期目标未能到达。
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另外一个理论按照是消解存款负利率的征象。重要来由:一是在由物价上行致使负利率前提下,对企业来讲,贷款利率现实上打了扣头,由此,为贷款的低本钱所刺激,企业申请贷款的意愿将较着增长。贷款的增长将引致物价的进一步上升,并引致负利率状态加剧和企业申请贷款的意愿进一步提高。如斯轮回下去,将堕入经济过热和恶性通胀。二是在负利率前提下,存款人不肯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转用于采办其他金融产物),而金融机构本来吸取的存款又已用于发放贷款,由此将引致金融机构的活动性紧缺,一旦存款人从金融机构提取存款碰到坚苦,便可能引致浩繁存款人的“挤兑”;。三是在负利率前提下,海内资金在追求收益的进程中,可能向海外流出,由此引致海内资金严重。可是,这些理论按照在阐发中暗含了太多假设前提,从而紧张偏离现实。
负利率是不是必定引致企业贷款的增长?关头的问题不在于企业申请贷款的内涵感动(这类感动在存款正利率前提下一样存在),而在于金融机构在贷款市场中是不是有着充实的信贷决议权和预算束缚是不是硬化。在重要贸易银行已创建比力完美的危害节制系统和信贷问责制的前提下,是不是发放贷款其实不片面取决于企业的需求,还要斟酌企业的偿债能力、本钱充沛率及其他各项羁系指标的束缚、金融机构本身的资产布局(如活动性充沛水平等)和其他一系列前提,是以,负利率前提下的企业贷款申请水平其实不是决议金融机构是不是放款的独一身分。
负利率是不是将引致金融机构的资金紧缺?必定的答复存在着一系列不合适现实的假设前提。其一,在负利率前提下,存款人不把资金存入金融机构,这些资金到哪去了?若是这些资金用于采办非存款类金融产物,那末,它们转移到卖方手中后到哪去了?只有一个可能,又被卖方存入了金融机构。是以,若是阐发不是遏制于这些资金用于采办其他金融产物,而是依照资金流向继续开展,就不难发明,这些资金老是要以存款方法流入金融机构的,由此引致的扭转充其量不外是存款人的身份变革(如住民储备存款变成企业存款)。对金融机构总体而言,流入的存款量没有削减。其二,假设存款人在采办非存款类金融产物中比力集中地从某家金融机构取款、然后金融产物的卖方再将这些资金存入另家金融机构,在此情景下,可能产生前家金融机构的资金欠缺征象,但在一般环境下仍然不会产生因挤兑而倒闭的后果。这是由于,金融系统中存在着一系列机制可调度缓和解资金紧缺,此中包含资金拆借、央行再贷款和存款保险等等,是以,其实不会产生因某家金融机构呈现“挤兑”而引致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和经济社会糊口秩序紊乱征象。
负利率是不是将引致资金大量流向海外?且不说中国本钱账户中的金融买卖项目并未充实对外开放,海内资金缺少流向海外的根基路径;也不说中国比年来面对的重要问题不是资金外流而是外汇资金大量流入海内,从而若何强化“走出去”计谋,促使企业更多地利用外汇资金举行海外投资运作成为政策要点;即使在本钱账户已充实开辟的发财国度中,存款负利率也不见得屡屡引致了大量资金外流。日本在上世纪90年月泡沫经济幻灭今后,延续了20年的存款负利率,也没有因资金外流紧张制约了经济成长。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今后,美国也处于存款负利率地步,但2010年在走出金融危机窘境中,它的GDP增加率仍然在2%以上,一样没有产生资金大量外流按捺经济成长的征象。
在存款负利率前提下,经由过程提高存款利率来尽力夺取实现存款正利率是一番好意,但它其实是经由过程利率来调解存贷款市场各方介入者(乃至包含金融市场介入者)之间的长处瓜葛。货泉政策属需求总量政策,其实不具备调解经济运行中长处瓜葛的性能,以此来解决存款负利率问题好不容易。
4、应用行政机制管控新增贷款的机理
在中国,1998年取缔了信贷范围规划办理标记着货泉政策在施行进程中将更多地应用非行政机制,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变化。尔后,在“窗口引导”下,固然在货泉政策中心方针中列出了每一年新增贷款范围指标,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勾当也利用了一些行政机制影响,但还根基属于“打号召”范围。2007年11月份今后,在施行从紧的货泉政策进程中,以“对金融机构信贷范围硬束缚”的名义,履行了新增贷款范围的行政管控办法。此中,2007年11-12月份,请求各家金融机构再也不增长新的贸易性贷款;2008年将新增贷款范围节制在3.64万亿元,并按季度举行管控;2010年固然履行适度宽松的货泉政策,但仍然将新增贷款范围界定在7.瑜珈襪,5万亿元,对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范围按季度履行行政管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明白指出:“货泉之以是首要,是由于它与信贷之间的瓜葛。……信贷获得能力的变革对经济勾当的程度具备显著影响,而真实利率程度的变革对经济颠簸的影响彷佛要小一些。……货泉轨制是一组更遍及轨制傍边首要的一组,这些遍及的轨制被用于供给信贷、监控贷款,或更遍及地说,支撑跨期买卖。”但从传统货泉经济学看,对贷款范围履行行政管控其实不属于货泉政策东西范围,它的履行象征着应用提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刊行债券和公然市场营业等东西已难以实现货泉政策调控的中心方针,是以属无奈之选。在存贷款利率已部门市场化(如贷款以基准利率为下限,上限铺开)的前提下,履行新增贷款范围的行政管控也引致了一系列新征象的产生。
第一,挤压贷款利率快速上行。贷款利率是贷款资金的代价。对新增贷款行政管控致使了可贷资金的紧缺,使得贷款利率快速上行。2007年12月21日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后,6个月期基准利率为6.57%、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但2008年1-10月,金融机构贷款的均匀利率均高于基准利率1个百分点摆布。2008年11-12月份在持续5次低落贷款基准利率布景下,6个月期基准利率为4.86%、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但金融机构的贷款均匀利率仍然高过基准利率1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末,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30.34万亿元,1个百分点的贷款利率象征着金融机构从客户方多收了3034亿元利钱。这是引致2008年实体经济部分经济效益下滑而金融机构事迹较着提高的一个首要身分。
第二,金融机构本钱转嫁。在新增贷款范围遭到限定从而致使资金聚左旋乳酸,紧缺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在贷款市场中上风职位地方加倍强化。客户迫于必要贷款,姑息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分歧理请求。比方,金融机构给企业团体授信本来只是举行一个签约典礼,授信额度内的贷款资金落实到详细项目并打点了详细贷款手续后才起头计较利率。但2008年,一些金融机构从授信签约以后就依照授信额度记着1个百分点摆布的利率。又如,在发放贷款以前,金融机构凡是要对放贷项目举行调研考查,所需用度计入金融机构谋划本钱。但2008年,一些金融机构将这些用度转由客户承当。
第三,影子银行感化凸显。在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范围遭到紧张制约今后,各类绕开范围限定的影子银行方法随之呈现,变通方法的贷款数额急剧增长,此中包含银信互助、理财富品等等。2008年新增贷款4.77万亿元,但银信互助到达1万多亿元的范围;2010年新增贷款7.95万亿元,银信互助范围到达3万亿元摆布。
第四,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偏离正常节拍,形陈规模倒逼。2008年和2010年在按季度管控贷款范围的机制下,呈现了金融机构尽量将每一个季度的贷款额度在第一个月投放出去,从而使得在各月份之间的贷款投放数额偏离了正常节拍。2008年第四时度,在抵抗美国金融危机打击和扩展内需、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布景下,人行于11月3日颁布发表再也不对金融机构贷款范围履行硬束缚。在行政管束取缔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投放呈现突发性反弹。2008年11-12月,在本属贷款淡季的月份中,新增贷款12487亿元,占整年新增贷款的26.18%;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6160亿元,与2008年整年新增贷款47703亿元靠近;2009年前6个月新增贷款74052亿元,是2007年整年36406亿元的2.03倍;2009年整年新增贷款96288.96亿元,是2008年的2.01倍。金融机构贷款节拍的这些变革,不但给2010年(和尔后)的宏观经济走势以首要影响,并且也给货泉政策调控留下了困难。
第五,贷款范围并未彻底控住。2008年的新增贷款范围管控指标为3.64万亿元,但10月份就已冲破这一限定,到达37964.22亿元;2010年新增贷款范围管控指标为7.5万亿元并依照“3:3:2:2”的比例举行季度管控,但第一季度新增贷款26101.66亿元、占7.5万亿元的34.8%;上半年新增贷款46361.81亿元,占7.5万亿元的61.82%;前9个月新增贷款62857.57亿元、占7.5万亿元比重83.81%;整年新增贷款79512.77亿元,比7.5万亿元多了6.02%。
虽然对新增贷款范围的调控存在着上述一系列负面效应,但与调解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刊行人行债券和调解存贷款利率等政策手腕比拟,就实现货泉政策中心方针而言,它的有用性水平仍是最高的。
頁:
[1]